河南大学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的学校。
院系调整前的国立河南大学曾是一所由文、理、工、农、医、法等六大学院构成的综合大学,在CCTV的纪录片《世界著名大学》中作为被选入的内地十所高校之一,他的成就有目共睹。他在国难关头坚持敌前办学,注重保存民族命脉;在抗战最为艰难的1942年荣膺国立,可谓实至名归。
怎奈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国立河大为躲避战火南下苏州,或许也正是因为此事处理“不够进步”而铸成大错。
「1948年6月国民党轰炸开封……解放军为了民众的安全,打开开封城门劝其远离战火。国民党教育部强令宣布1948年9月1日不到苏州报到的河大师生员工一律除名的情况下,大多数靠工薪养家糊口的教工、 靠公费吃饭的学生只得前往苏州。」
——《国立河南大学之命运》
苏州解放前夕,在来去自由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师生员工断然拒绝随国民党反动派前往台湾,选择接受号召北归开封,却随后因为潮流所裹挟而折枝成林,式微中落,惟余中文等少数文科专业硕果仅存,乃得传承以至于今,现在的我们对此是心有不甘的,这当然是一场悲剧。但是这次河大能够抓住难得的机遇入选也足够令我们这些河大人欢喜了。即便如此,现在的河大还是以文学、历史、英语等见长,足见我校之积淀深厚,但这次评选明显偏重理工,只得选出了一个近年来颇露头角的生物学(棉花逆境生物学研究),我想这并未完全展现我河的学科优势。
同时,我想这次入选双一流,刚刚卸任的娄校长和关书记多年来为振兴这所老校奔走呼号起到的作用巨大,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河大的学生应当对两位先生表示敬意。
历史的包袱多么沉重!
每当看学校用国立河大鼎盛时期的人物、事迹以至近代建筑群做宣传,而近年却少有响当当的校友或成就时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别人学校的宣传片能找出各行各业的校友为学校背书,河大却只能让王立群老师自己撑门面,真的,太憋屈了。但是啊,当年的辉煌是当年的事,不能忘了自己是几斤几两,心里要有数。人不能总是停留在“祖上阔过”的美梦里,吃瘪了只能认了,眼光要往后看。失去了的,错过了的,要想办法弥补回来。
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校史虽称百年,自恢复校名、重归综合性大学以来也不过三十三年。三十三年说长不长,连校史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但是说短也不短了。我校1912年建校三十三年后,已经在当时高等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相比之下,我校现在的责任更显重大。
在1934年4月创刊的《河南大学学报》的《发刊词》上,当时的张仲鲁校长发出了这样的宏愿:
「冀为学术之渊薮,文化之邓林。」
这次入选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每一个河大学子都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名副其实的一流,当然,也不应妄自菲薄。
我以为,要让我校重现辉煌需要两方面的努力:
其一在国家支持和学校经营。作为公立院校,失国家之支持则少发展之持续动力。
愿校方能以此作为开端认真做好振兴学校的工作,冲出历史和地域限制的泥淖,为学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更重要地,
其二在同学自强。作为高等学府,无真正之实力则多大的名誉亦难堪之。
愿我诸位同侪一齐努力,谨遵校训,使我河能够成为实至名归的一流大学,则兴校可期,河大幸甚!
最后我想说,我在河大一年来遇到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是很棒的人,河大已经是一个足够发挥自我的平台,但是必须指出我河现时仍有诸多不足,比如新区路面年久失修,办事效率低下(外校同学寄来的明信片居然能在学院放一个学期而无人通知),宿舍条件不好(地处北方,暖气应该是最基本的配置;学校后勤部承诺的空调目前也是遥遥无期),部分设备老化(如教室里的投影仪效果不好,文字糊成一团)等等,没有体现出一流大学应有的水平,如果能够得以改善就好了。
猗欤吾校永无疆。
谨记于建校105周年前夕
(本文首发于知乎)